DETAILS
详情
孩子崩溃厌世,家长却一无所知,这些行为正在摧毁孩子的生命力
指导老师:傅蕾
孩子信息:肖肖,19岁,男孩
基本情况:肖肖步入大学后越来越悲观,产生了厌世心理、抑郁情绪,时常两眼无神地发呆,经常把自杀的言论挂在嘴边,甚至出现了很多次自残行为。
近期改变:经指导,肖肖停止了自残行为,厌世心理得到了调整,面对生活与学习越来越积极,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
|一、阳光少年为何忽然抑郁厌世|
自从儿子踏入大学的校门,我和丈夫便一直忧心忡忡。
以前那个活泼开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少年,如今却每天郁郁寡欢,每次回家除了瘫在沙发上玩手机,几乎没有其他活动。
他时常眼神空洞地拿着手机发呆,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
我试图与他沟通,想了解他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但他总是敷衍了事,或者干脆一言不发。
有时,他会突然抛出一些让人心惊的问题:
活着有什么意义?反正大家最后的结局都是死,活着不过是在人间凑数而已。
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赚钱?为什么要吃饭?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这些问题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刺痛着我的心。
更让我头疼的是,他对自杀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在看到自杀的新闻时,他会评价说:“这样就解脱了,这么死的话可能不会受太多罪,现在死就会死在最美的年纪”这类的话。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非常恐惧,生怕他哪天真的想不开,效仿那些人选择自杀。
我试图劝说他,告诉他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但他却显得异常冷漠,仿佛这些话对他来说只是耳边风。
我甚至发现,他开始偷偷自残,每次自残的方式都不一样,有时拿烟头烫自己,有时用笔尖戳胳膊,有时又把整个脑袋埋进水里,说喜欢那种窒息感。
看着他身上的伤痕,我心如刀割,打算找心理医生为他进行疗愈。
他的反应让我既无奈又心痛,但我知道,我不能放弃他。
在了解到倍赋力家庭教育可以通过隐形介入的方法介入孩子的心理问题后,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二、儿子的心理压力堆积已久|
傅老师通过隐形介入的方式和儿子建立了联系,我才逐渐了解了儿子厌世的原因。
原来,儿子的厌世情绪并不是读了大学才出现的,高中的课业负担已然繁重,凭借我们和老师口中的“到大学就轻松了”熬完了高中生活。
升入大学后,原本以为真能卸下重担,轻松生活,却没想到,高校内的竞争氛围异常激烈,成绩排名、奖学金争夺、未来就业的担忧……
这一切像是一张无形的网,紧紧束缚着他,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另一方面,他的人际关系也出现了问题,与室友的矛盾让他感到孤立无援。
这些压力让他越来越焦虑、无助和绝望,进而产生了厌世情绪。
专家老师告诉我,儿子的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开始配合专家老师的方案,用心理学的专业力量驱散儿子内心的阴霾。
|三、全方位疗愈|
针对儿子的情况,傅老师为我们制定了一套全面的疗愈方案。
1
认知矫正
通过列举事实、逻辑推理和正面引导,帮助儿子重新评估这些想法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同时,付老师还给我们布置了“家庭作业”发现儿子的闪光点,并让儿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替换脑海中“活着只是凑数”的想法,比如“我能给家人带来快乐”、“我可以帮父母了解新事物”等。
2
支持治疗
傅老师还建议我们帮儿子扩大社交圈,建立内心的支持系统,鼓励亲朋好友和儿子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与美好,给儿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陪伴。
这种方式能让儿子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温暖和力量,减轻他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3
精神分析法
傅老师指导我们通过自由联想、梦境解析等技术,引导儿子深入探索自己的潜意识,理解自己厌世情绪的根源。
在这个过程中,儿子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对人际关系的逃避等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慢慢地,儿子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学会了如何正视自己的恐惧和不安,也学会了用更健康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四、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的变化越来越明显。
他不再像从前那样沉溺于手机和消极情绪中,而是开始主动参与家庭活动,与我们分享他在学校的经历。
他的眼神重新焕发出了光彩,仿佛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
他的社交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与同学的相处也更加自信和从容。
最重要的是,他不再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而是学会了珍惜每一天,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看着儿子一天天变得阳光、自信,我和丈夫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我们也明白了:只要用心去爱、去支持,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山东倍赋力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备案号:鲁ICP备2021028000号-1